在貴陽市高樓林立的市中心達德學校,有一座古樸的老建筑達德學校,和周圍的環(huán)境比起來達德學校,它顯得有點“格格不入”。這座建筑,就是達德學校舊址。達德學校歷史悠久,是貴州近代教育的典范。
達德學校創(chuàng)立于1901年,一開始叫算學館,后來幾度易名,1912年正式更名為達德學校,隨后逐步發(fā)展成為一個門類齊全的學校,擁有幼稚園,男、女小學部,男、女中學部,高中部,女子職業(yè)刺繡科等學部學科。1915年,在舊金山舉辦的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,貴陽達德女學獲得金牌。
達德學校的校訓——好學、力行、知恥,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。學校不僅教授學生知識與技能,還教會學生愛國與做人。
達德學校舊址里立著一組雕塑,主人公是黃齊生與王若飛。黃齊生是著名教育家,主持興辦了達德學校。他一生探索教育救國、教育興邦的真理。1915年,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了喪權(quán)辱國的“二十一條”。黃齊生率達德師生參加貴陽各界舉行的示威游行,并在學校豎立“勿忘五月七日”碑,激勵師生,永志不忘國恥。
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王若飛曾就讀于達德學校,在校期間就積極參與愛國活動。1911年11月,還是學生的王若飛響應(yīng)辛亥革命號召,參加貴陽學生隊稽查城防。后來王若飛投身革命,曾與周恩來等一起參與重慶談判。2009年,王若飛被評為“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1937年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后,達德學校成為抗日救亡宣傳的一支重要力量,不僅是由貴陽各學校、教職員工組織的抗日救國會的“大本營”,而且抗日救亡文藝團體——筑光音樂會也于1939年在達德學校設(shè)立支隊。
在民主革命的各個時期,達德學校的進步師生都積極投入到革命活動中。
解放后,達德學校與其他學校合并成為貴陽二中。達德學校的舊址保留了下來,成了一個博物館,將達德的故事靜靜講給后來人聽。紅色基因傳承下來,達德學校的精神,也指引著后來人向著光的方向前行。
指導單位
中共貴州省委網(wǎng)信辦
鳴謝
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
中共貴陽市委網(wǎng)信辦
中共貴陽市委黨史研究室
達德學校舊址